簡介相片

Xu

  • Xu
  • 1

    回復

  • 0

    註釋

  • 15.5K

    查看

社區營造資料

社區營造資料 (以下資料吳秋成提供)   “社區營造”一詞,較早提出的是台灣地區,香港和澳門較少採用相關的講法和政策,反較關注社區發展工作。另一方面,台灣的社區營造政策較多借鑑了日本的經驗,日本的社區營造工作取得了較多的成效。 台灣社區營造政策的發展歷程 1994年,台灣文化部前身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 依據文建會的政策說帖,“社區總體營造為一種全面性、整體性的社區規劃與社區經營的過程,以社區共同體及社區意識為前提,透過社區民眾參與,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自主能力,使得生活空間美化,生活品質提昇,也使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甦,並讓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的再現”。 此項政策企盼從文化層面著手,以社區共同體的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使各地方社區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與文化活動。 這種鼓勵在地居民參與的政策理念,引起了台灣其他政府部門的政策仿效,陸續有環保署“地區環境改造計劃”、經濟部商業司“形象商圈改造計劃”、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計劃”、農委會“農村再生計劃”等計劃。 2002年,台灣文化部為配合台灣行政院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結合特有的文化傳統、空間環境與地方產業,發展地方魅力。經過多年努力,“社區營造”成為台灣文化政策重要一環。 2007年,台灣文化部再以“地方文化生活圈”區域發展的概念為出發,規劃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劃,旨在提升社區文化生活及自治品質,推出藝文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帶動更多社區民眾的參與,凝聚社區的情感,激起對於家園的關懷,增進參與公共事務之能量,落實營造人的目標。 臺灣社區營造從早期藝文活動,歷經文化空間、環境綠美化,已逐步開展至健康、產業、生態與永續發展等議題。 台灣社區營造工作的特徵 從老街保存到社區總體營造; 從少數民族(原住民或客家人)到福建系漢民族; 從農山漁村到都會社區; 從民間到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 從產業的手工業到文化的手工藝; 從生產的農會到文化的農會。 日本的社區營造政策發展 日本的“社區營造”產生於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其重要目的是保持地域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發掘地區傳統文化潛質。 日本社區營造的涵蓋面十分廣闊,千葉大學教授宮崎清主張將社區營造的議題區分為“人”、“文”、“地”、“產”、“景” 五大類。“人”指人的資源,即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經營人際關係、提高生活福利;“文”指文化資源,即繼承和發展社區共同歷史文化,開展文藝活動,對市民進行終身教育等;“地”指自然資源,即保護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產”指生產資源,即社區的產業與經濟活動;“景”指景觀資源,即社區公共空間的營造、生活環境和獨特景觀的創造等。 社區營造活動的內容主要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經濟衰退地區及商店街的復興和繁榮,堤防道路的整治,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地區社會活力的增進,民眾生活需求的滿足以及居民交流的加深等。 20世紀60~70年代社區營造以歷史城鎮和傳統街區保護為重點,也稱“街區保全性社區營造”。運動大都通過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改造、利用和對地方文化的重新挖掘實現。 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日本市民開始對地區發展模式以及自身生活方式進行反思。90年代初期,“以循序漸進方式穩步推進城市建設”的觀念逐漸被廣泛接受,社區營造開始走向以“歷史”、“文化”和“自然”為目標的良性迴圈階段。社區營造從單純的保護,過渡到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創造時尚、現代的環境,追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社區普遍面臨老年人的養老、殘障人士的護理、幼兒保育、垃圾、社區居民交往減少等問題。經濟結構和人口動態變化導致地方城市空洞化現象不斷惡化,一些曾經繁華的地方城市中心區商店街有不少店鋪閒置或倒閉。如何應對不斷衰退的地方經濟,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些都是社區營造急需應對和解決的。 澳門採用社區營造的可性行分析 總結日本和台灣社區營造的發展,很容易發現兩地社區營造政策的提出的背景,大多是在經濟快速發展衝擊自然環璄和人文資源,同時由於部分社區,尤其是老化的社區,面臨經濟疲弱、社區規劃和設施不能配合主流經濟發展、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衝擊的情況下,需要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的推動居民共同參與,凝聚社區共識,推動社區發展,改善生活環境,保留地方特色,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尤其和文化產業相關的旅遊產業,並在產業發展下帶動社區發展。 澳門同樣面臨相類的社會發展問題。博彩業一業獨大和快速發展,搶奪了大量人力資源和客源,強大的、專業的國際化產品和商品化的娛樂壓縮了傳統社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同時,傳統社區由於建築老化,人口遷移,傳統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減弱,對區內居民和社團都是重要的挑戰。因此,澳門也具有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社會條件。 日本和台灣兩地早期的社區營都很注重傳統文化對於社區發展的作用,不少社區營造計劃都是以保護傳統建築、傳承傳統文化作為社區營造介入點,最後發展成文化產業,形成既保留傳統的文化,也將文化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的載體,販賣的不只是商品,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平衡了經濟發展和地方文化的矛盾,促進了社區的整體發展。 澳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少研究都認為,澳門在保持中華傳統文化習俗方面,較內地不少地區更好;以及具有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群。正如《社區營造與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建設》內介紹的,澳門不少老區具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經多年的推動下,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實際上,這些都是澳門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重要介入點。日本、台灣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不少都是將地區的文化特色轉化為觀光旅遊業。因此,澳門也具有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充足文化資源。 澳門社區營造的社區組織 日本和台灣社區營造政策的推動不同在於,日本的社區營造很大程度由居民自發推動,具有訴求和抗爭的一面;台灣的社區營造由政府推動,很大程度受到政府資源的資助和協調。根據澳門社會運作的狀況,社區營造同樣需要政府的資源支持和社區組織的參與。 目前澳門在推動社區居民參與街區事務和推動社區經濟方面都有較成功的經驗,兩者都是社區營造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組織社區組織方面,澳門民間機構的問題在於如何規劃和利用社區的文化資源,如何通過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通過產業發展促進社區改善。對此需要較專業的社區工作者和多個專業、業界的聯合。因此,未來的社區營造的社區組織需要有溝通政府和社區的作用,也需要有聯合不同業界的推動社區發展的合力,乃至具有培訓和推動社區工作的專業素養。 綜合以上,澳門社區營造工作在社會運作、文化資源和經濟多元化方面都具有推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具體推行方面,需要政府資源和經濟政策的協調,在組織社區營造民間社團方面,可能需要集合傳統街區居民、專業及業界的力量共同推動。 ---吳秋成     吳綱立,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臺灣社區營造的價值、機制與困境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臺灣社區營造的價值、機制與困境 ...

閱讀全文
請稍等...

好友

簡介相片
Nor
@nor
簡介相片
Li
@li
簡介相片
Bitter Sweet
@bitter
簡介相片
Andre Lui
@lui
簡介相片
LapMeng Lei
@meng
簡介相片
JC
@kio
簡介相片
Celia
@celia
簡介相片
cai
@cai
簡介相片
Candy
@candy
簡介相片
Patrick Wong
@patrick

群組

茨林圍關注組 的群組標誌
茨林圍關注組
公開群組
理監事群 的群組標誌
理監事群
私人群組
社區旅遊 的群組標誌
社區旅遊
公開群組

最近的帖子

社區營造資料

媒體